近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以“救困助难·爱泽齐鲁”省级社会救助品牌为引领,着力打造全省社会救助品牌矩阵,为全省社会救助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树立了品牌形象。为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品牌的影响、助力全省社会救助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自6月起,在前期已总结推介部分特色社会救助品牌基础上,省民政厅陆续再选择部分在社会救助工作实践中新涌现出的富有特色的品牌及其做法进行推介。
首批推介的社会救助品牌有16个,分别是日照市“日照暖·爱同行”、临沂市“沂心救助·情暖沂蒙”等市级品牌2个,济南市莱芜区“莱无忧”、即墨市“即汇救”、桓台县“民小暖”、枣庄市山亭区“亭温心”、东营市河口区“河海情·和暖助”、海阳市“海有我”、安丘市“安馨助”、梁山县“忠义水浒·梁身救助”、东平县“泰平助”、乳山市“威救你·及时雨”、武城县“武帮你”、聊城市茌平区“茌援你”、博兴县“博爱助”和郓城县“郓·诚救”等县级品牌14个。
武城县以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为目标,以“高水平夯实民生兜底保障”为引领,创新打造“武帮你”救助品牌,推动社会救助工作向精准化、多元式发展,逐步形成衔接有序、政社联动、精准施策、兜底有力的立体化社会救助格局。
深化数字赋能,提供精准化救助服务。一是搭建数据平台。大力推行“互联网+社会救助”模式,依托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运用数据分析功能对县域内居民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全景画像。二是实现互联互通。全面梳理医保、教育、住建等18个职能部门43项社会救助政策,全部纳入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打通政策壁垒。三是建立双线联动模式。创新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变“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在线上,充分发挥社会大救助服务平台预警提醒功能,实时推送信息至乡镇街道。在线下,建立村级协理员主动识别机制,为群众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多元式帮扶机制。一是“政府+购买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服务类救助救助,推动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救助模式转变。开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社会化照料服务项目”,为600余名特困人员提供社会化照料服务。二是“政府+社会力量”。打造“五社联动”模式,即鼓励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等多元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先后建设“希望小屋”111间,组织开展“武爱童行 圆梦未来”等各类活动30余次,动员志愿者300余人次,惠及困难群众600余人。三是“政府+慈善资金”。面向城乡低保人员、城乡特困人员、孤儿和困境儿童四类人群,开展“慈善救急难—大病救助”、“慈善助学”、点亮“微心愿”、购买商业保险等系列救助活动。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54.4万元,惠及困难群众660余人。
助力增收奔富,打造共富型就业体系。一是开发“互助公岗”。设置养老服务岗、托幼服务岗等岗位,为每名互助公岗人员选取1—3名弱病残幼、生活难以自理的特殊困难人员作为帮扶对象,推动困难群众由“被动救助”向“主动就业”转变。目前,已有147名困难群众实现就近稳定就业。二是强化“产业造血”。实施“产业稳岗就业”模式,鼓励引导建档立卡困难群众就近就业、自主创业,促进困难群众持续增收。引进莲藕种植、光伏发电等经营性资产项目74个,有效促进困难群众增收550万元。三是创新“共富工坊”。以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建设为抓手,结合农村“三类地”开发利用,盘活村集体闲置的土地、房屋、厂房等资源,创新打造“共富工坊”模式,有效带动400余名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近就业。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 "发现" ,
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